
本报记者 陈丹丹 张翀 本报实习生 陈惊涛民间配资炒股
2023年茶叶销售毛收入约2万元;2024年涨到6.9万余元;截至2025年7月底,当年收入已经超过9.8万元……粗糙手指划过的,是一位普通返乡农民工的收入账本。这是9月24日,记者在这个账本上看到的最新数字,不到3年时间里,账本上的年收入增长近4倍。
记下这些账的是方成记,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青岗岭茶产业社会化服务队队长。十几岁就外出务工的他,曾在建筑工地奔波30余年。“原来在外面干活儿,一年到头也顾不上家。”2023年,在当地政府号召下,方成记作为产业能人之一,回到家乡,着手组建社会化服务队。
他的账本,见证着一批返乡农民工和一片古老茶山的蜕变。
“坡陡田窄,以前很多机械上不了山,全靠村民扛着锄头,到田里开沟施肥。茶农难以增收,农忙结束后,很多人也只能闲在家里。”五峰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邹寿天指着身后的茶园说,这座近半数人以茶为生的县城,曾面临着农村地区老龄化、空心化的困境,致使茶园“好茶难下树,管护难精细”。
茶叶谁来种、谁来管、谁来收?怎么把零散的劳动力组织起来?
变化于2023年加速。彼时,五峰县在湖北率先启动茶产业社会化服务试点,通过支部领办、能人领办、茶企领办及配套服务联动,逐步组建社会化服务队,为茶农提供采茶、运输、销售等服务。“如今,五峰县已有72支茶产业社会化服务队,队伍中的茶工超过3200人,管理茶园近万亩。”邹寿天说。
方成记带领的服务队,是其中的代表之一。邹寿天坦言,这支队伍刚组建时,由于接手的茶园原有基础比较薄弱,服务队前期在除草、生根、施肥等环节花了不少工夫,“最开始账是亏的,亏了大概几万元。但随着茶园基础的好转、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升,账很快就补回来了。很多老百姓说,跟着服务队赚到了钱。”
这一社会化服务模式的增收秘诀是什么?
一方面,得益于技术的改进。“以前,有些茶农只是把肥料在田里简单一撒,土地养分吸收就会差一些。”方成记带着服务队的茶工实施开沟施肥法,先用锄头深挖30厘米,施入有机肥后再覆土。“这样虽然费力些,但茶树根系发达了,茶叶品质自然好。”这个看似笨拙的办法,让茶园亩产增长近三成,优品率提升约50%。
另一方面,在于管理的优化。过去,不少村民外出务工,茶园大多是托给亲戚代管,“人手不够,加上重采摘轻管理,品质自然上不去。”方成记的服务队接手茶园后,施行全流程标准化管理,什么时候深耕、什么时候施肥、需要多少茶工,都有严格规范。“队伍建立了群组,分为松散型和紧密型两种工作模式。松散型是茶工有时间就来参加,紧密型是随叫随到。”方成记说。
老百姓的增收底气,离不开政策的托举。为了保障茶工权益,五峰县创新推出“茶工险”,将投保年龄放宽到70岁,保费从380元降至250元,保额从40万元提升至80万元。据保险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,这份保险不仅可以赔付茶工在工作地点、工作时间发生的意外,还涵盖工人上下班途中发生意外的情况。
邹寿天表示,为推动服务队长效运营,五峰县构建“茶园医院”模式,将部分服务主体升级为综合服务平台,提供农资集中采购、农药残留检测、农业机械推广等一站式服务。“肥料由厂家直供茶农,价格更优惠,农残检测也免费,让大家买茶更放心。”截至目前,五峰县已设立31家“茶园医院”,服务范围涵盖75个产茶村,2024年茶叶抽检合格率连续3年保持100%。
“政府给了我们很多支持和补贴。现在队里已经有239人,还采购了400多台农机,管理2300多亩茶园。”方成记自豪地说,2024年,他带领的这支服务队,创造总产值超百万元,队员人均综合年收入突破5万元,“现在守着茶园就能挣钱。”
再度翻开微微泛黄的账本,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的,是过去3年间,方成记承包茶园的售茶收入,一笔又一笔:
“2024年3月26日,14.8斤鲜叶卖到28元/斤,收入414元。”
“2025年3月22日,9.6斤鲜叶卖到80元/斤,收入768元。”
“2025年3月24日,9.221斤鲜叶卖到132元/斤,收入1217.17元。”
…………
薄雾笼罩着茶山,层层叠叠,翠色连绵。方成记黝黑的面庞上民间配资炒股,满是笑意。而他的“增收账本”,还会一笔接着一笔,越来越厚。
升阳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